1、石器时代视频
20世纪初,白浪河上建起了第一座近代铁路大桥,便利的交通使这附近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日军曾架过铁丝墙,国民党军建过防御工事。此处直到解放后,大兴城市建设,重振工商业,才恢复沙滩大集的热闹繁华。人民公园是解放后修建的第一处公共设施,它的建成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新修街道的落成,为工业发展规划了新的框架,各大型制造工厂陆续搬迁过来,开启了河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白浪河西岸有完善的交通与商贸中心,南坝崖被誉为“潍县的小上海”,北坝崖一代街市纵横,商铺比肩而立。两岸百姓在享受着白浪河灌溉水运便利的同时,又遭受到洪水的无情摧残。所以,历代河道治理均为当局者的一件大事,治水与修桥并重。直到解放后,在省政府的组织下,白浪河才得到了彻底的治理。
2、石器时代游戏百科
铁路桥见证战争炮火
3、石器时代 百度百科
20世纪初,横跨白浪河的第一座近代铁路大桥建成,白浪河与铁路桥的夹角地带在战争年代是各方炮火集中之处,日军架过铁丝墙,国民党军建过防御工事。潍县解放后,政府开始城市建设,建设两街一路、商贸市场,重现了沙滩大集昔日繁华。
4、石器时代秒懂百科
钢架铁桥横跨白浪河火车站混合中德风格
5、石器时代正式版手游官网
1901年,擂鼓山东麓的白浪河上架起了一座全钢架铁桥,这是横跨白浪河的第一座近代铁路大桥,紧连潍县火车站。
6、石器时代经典回忆
火车站的客运站房是胶济铁路第三大站房,建筑形态为中德结合。墙体、门窗、内柱为德式,而房顶为中国宫殿式,禇红色琉璃筒瓦,包括老虎窗在内的共18条正脊与垂脊皆设蹲兽龙头鸱尾等,琉璃瓦饰件齐备,辉煌庄重。
7、《石器时代》
这一造型是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主导设计的。据其著《中国游记》一书中记载,他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到潍县旅游考察,登上城墙转了一圈,看城内众多琉璃瓦大屋顶光彩夺目,八座关阁高耸壮丽,认为这古典造型是潍县建筑的特色,便把琉璃瓦中式大屋顶应用于站房设计中。
8、石器in
1921年,潍县火车站客运楼发生火灾,中式大屋顶被烧毁,恢复重建时改为日式红色平瓦,并在楼前建起60米长的钢制防雨棚。1948年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在败退中烧毁了火车站所有房子。解放后复建客运房时改为简易四面坡灰瓦屋顶。
9、石器时代发布网站
杜家庄里曾设司令部解放潍县时立下功勋
10、石器时代游戏百度百科
杜家庄位于白浪河铁路桥以北西岸。
1916年5月2日,中华革命军东北军总司令居正遵照孙中山“先占领潍县,后攻取济南”的战略部署,率部从青岛抵达潍县火车站一带,司令部设在杜家庄东西街路南的“南大门”内,居正及有关人员在这里指挥了攻占潍县的战斗。占领潍县城后,司令部迁到城里的十笏园内。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坊青工委直属潍县火车站党小组的秘密活动地点就设在庄西头小过道南头路东的小组长杜崇庆家的西屋中。党小组成员与杜崇庆的家人杜崇德,侄儿杜祖功、杜佐清等,都成了我军的侦察员,侦察以火车站、擂鼓山、南大营为核心的国民党南部独立作战区。
城区作战时,我军城南攻击部队首先发起进攻。按照杜崇庆等人提供的敌人火力布置详图,我军数十门迫击炮连续轰击,几乎打哑了国民党守军的火力点。国民党军深夜慌忙向新建围子南门撤退,南门守军以为是解放军来袭,开枪扫射,国民党军损失惨重。
展开全文
河西神秘地带自古就是军事经济要地
在白浪河西岸,铁路桥以北,洋灰桥以南,小高家楼村与小新庄以东这片土地上,曾有许多故事流传。
据说,宋代这里官道通南达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时,宋金在此激战,曾血迹斑斑。元代时,这里是驻潍蒙古兵的操练之地。到了明代,丁氏家族的祖茔地选在这里,此后多个家族设祖茔于此,据说有数千座坟墓。偏北一处较大的古柏林中有一组宋、元古墓群。
这一带地面起伏不平,古沟壑纵横交错。“月明地”“陨石坑”“石崖沟”等分布其中,那些月亮、陨石、狐狸的传说故事使人觉得此地神秘莫测。
1904年,清政府决定将潍县与济南、周村三地同时开放为“商埠”,这对潍县经济发展是绝好机会。县政当局规划把商埠区设在这里,遭到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商埠建设搁浅。
1938年,日军侵占潍县后将宋元古墓以南,丁氏祖茔以北,“陨石坑”以东直到河西岸的约100多亩土地占据为“军事警戒区”,墓茔限期迁移,过期不迁随即平毁,所有树木全部被砍,周围架起铁丝网和岗亭。日军在东南角建了一个大“靶挡”,多次将中国人当作“活靶”,残杀了许多同胞。
1947年,国民党潍县驻军将“靶挡”改建成一个大堡垒,并沿日本铁丝网南线挖沟建造土围子,形成横在城墙与火车站之间的一道防线。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后,潍坊特别市政府开始了对这一带的规划建设。
两街一路开启建设再现沙滩大集繁华
1948年4月27日潍县解放后,新成立的潍坊特别市南关市区政府用“以工代赈”的办法召募市民,参加平毁国民党沿原日军铁丝网建的土围子和壕沟的工程。一个月修成了一条东起白浪河西岸,西至刘应节墓南的健康街河西段路基。这是解放后人民政府领导平毁敌人城防工事兴建的第一条街道路基。
1948年秋,南关市区政府又组织修建了从大马路南关老过道东头,沿潍县转电所直通乐道院高压电线杆塔以南,向东通往白浪河西岸的土路基,定名为“民主街”。
1949年春,中共潍坊市委青工部发动青年学生义务劳动,修筑了洋灰桥西原信丰染印公司后湾处向南到民主街的青年路北段土路基。
同年7月24日,白浪河大洪水爆发,淹没冲毁东关外沙滩市场。市政府立即决定:以新建的青年路北段为中心规划建设“东市场”,大马路西的原南关操场规划建设“西市场”,将原天主教堂果园开辟为市场大街。
青年路以东至河滩则规划为铁匠市,建铁匠市一街、铁匠市二街、铁匠市三街。青年路北头一处三角地带规划为早点市,市场大街规划为综合街,市场大街以北到胜利大街以南、天主教堂以东规划为杂货市,其中建两条东西街,两条南北巷称为杂货市一街、杂货市二街。建筑材料基本是木头、砖和柴草。市场于当年9月底建成营业,生意兴隆。
民主街路基成了东市场南头的游乐场地。1949年底“新华幻术团”来此演出,接着“河北沧州杂技团”与“新乡动物展览团”等纷纷前来,很快再现了当年沙滩大集的热闹景象。
全市为人民公园捐绿
青年路上建起的人民公园是最先开工的公共设施,各单位及市民捐出了若干名贵花木。工人俱乐部、潍坊市贸易幼儿园、青年路小学、青年体育场等也相继开建。道路建设开启了河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河西建设公园全市捐赠植物
1952年8月至10月,潍坊市建设局建成了北起民主街南至铁路的青年路中段和南段,路宽40米,长1300米。青年路中段最先开工的公共设施建设是路东的人民公园,此处基本是原日军“军事警戒区”,东临白浪河,西临青年路,南临健康街,北到规划中的工人俱乐部,面积为106亩。
市政府号召单位和个人向公园捐赠名贵花木,首先将其北院后花园中一株倒垂槐、两株大芭蕉、两盆高达两米的蒲葵、一株百年粉花石榴树,和南院两株红梅和两株腊梅捐出;电厂捐出了坊子办公楼前的两株雪松;广文中学捐了一株加拿大枫;人民医院捐了一株美国红枫;青年中学捐了两株青桐;新华中学捐了一棵一米多高的大牡丹。布政司街居民谭蕴刚捐了一株盆栽的百年金边黄杨和一株罗汉松盆景;西关一位花匠高师傅将他家的花卉全部捐出……公园筹建处前搭了一个大席墙,捐赠者名单随时张贴在上面。
建设者尽量利用原有地势地貌,原东南角上的日本“靶挡”用来做假山的山基,叠石造景,形成一处很有气势的山岳景观。
公园内有毛白杨林、青杨林、松林、竹林,沿河的柳林,还种植了若干柏树墙,间隔出道路。
建筑方面,首先建成了两个长30米的玻璃顶半地下大花房,以利花卉过冬。接着硬化游览路。在公园中心部偏南建了一座九脊歇山灰瓦项,砖墙外建回廊立柱大厅,长18米,宽12米,大玻璃门窗,立于1米高的台基上。厅内明亮,曾举办过书画展,做过阅览室。从大厅去假山的路上,建了一座全水泥结构白色的六角六柱凉亭,内置白色桌凳,看上去清爽洁净。
公园内的建设日新月异,成为人们喜爱的游息之所。
公共设施纷纷开建交谊舞高手汇聚工人俱乐部
青年路中段,多项公共设施工程项目相继开工。
1952年底,位于人民公园北邻的“工人俱乐部大院”开工建设。首先建成院北面综合活动室12间,设有棋艺室、书画室、乒乓球室、台球室、办公室等,院中间是篮球场、排球场。接着建成了南面的图书室和阅览室。西侧“游艺厅”面积200平方米,大厅内灯光按正规舞厅设计,成了全市交谊舞活动中心,涌现出一批交谊舞高手。
1954年,在工人俱乐部大院中心建成一座拥有800个座席的大剧场,有标准戏剧舞台和电影放映室。每当夜幕降临,工人俱乐部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伴随着悠扬明快的舞曲流光溢彩,呈现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1953年,工人俱乐部北邻建成“潍坊市卫生防疫站”大院,站房按苏联标准设计,各功能区建筑高低错落有致,以回廊或内廊相连接。
同年,在人民公园东门对面,青年路中段路西建成潍坊市贸易幼儿园,随后,青年路小学在幼儿园以南筹建;潍坊市市立医院综合楼在防疫站对面筹建。青年路旁建筑脚手架林立,新建工程方兴未艾。
河沙填沟建体育场三街两路开启河东新区建设
1948年底,中共潍坊市委青工部号召全市中小学校学生义务劳动,在洋灰桥东头以南的白浪河东岸建一个体育场,场内大沟则趁秋冬枯水季用河底泥沙填平。乐道院的医生、护士自发来到工地提供医疗帮助,约两个多月沟填平了。至1949年春,有400米田径跑道的“青年体育场”建成(现风筝广场处)。
1951年,市政府在河东规划三条东西街,两条南北路。东西街一是从洋灰桥东头,向东到虞河西涯的胜利大街向东延长线;二是对应河西民主街向东直抵广文中学的民主街向东延长线。在民主街上东行,迎面就能看到一座大洋楼。三是对应河西健康街,向东直通杨家小庄以南,草庙子庄以北的健康街向东延长线。
南北路,一是从东关鸣凤门外路口,沿青年体育场东边到民主街,暂定名为“体育场路”;二是从东关升曦门外升曦街与公铁联运公路路口处,向南直到草庙子庄西与潍徐公路衔接,暂定名为“工农路”。
三街两路的测量、划线、打桩工作在1951年底前完成。
1952年初,市建设局召募城内无业或贫困人员参加修路工程,从此拉开了河东新区建设的序幕。
修路带动新区发展人民广场上演京剧
1952年春,河东新区街路工程全面施工,但健康街未动,因此时已知潍石公路(那时称国防路)已获国家批准,但尚待测量划线,估计有可能与健康街走向重合。故健康街的路面工程要等到潍石公路定线后才能开工。
两街两路的路面修建工程同时展开。所建路面皆按所划白线开挖,首先在路旁挖一米宽、半米深的排水沟,挖出的泥土垫于路面,形成弧形,初步压实后,铺上5厘米厚的电厂灰碴,再铺上毛沙反复压实,修成简易路面。
工农路修建过程中,草庙子花园正处在路中位置,需按所划基线将处在路中的大部分园林拆除。这里面包括两座假山,三座凉亭,一条登山斜廊,一座石坊,两座厅堂,七间平房和一条沟溪,两个荷池及三座石桥。除原“石荀院”的八支石荀运至路东旁外,其他全部拆毁,木料捡出,砖石砸碎,正好作为路基填料。在路西偏南处还留下了原花园的西南角,是一段古老的院墙和湘妃竹林(但后来潍石公路与工农路的路口把这个“花园一角”压在路下了)。
1952年首先开工建设的是在工农路以东,民主街以北路口东北角的工人新村大院工程。院中南面先建成了三栋平房,每栋10户,共有30户。同时在其东邻建成了工人新村小学。这是本市第一次以“工人”二字命名居住区和学校。广文中学的附属小学全部迁来。
在修路的同时,驻潍部队的战士们在工农路以东、民主街以南建成了人民广场。广场的北端建有一个大舞台,广场南面建了一个巨大的三门式场门,中间门高6米宽5米,两旁门高5米宽4米。中间门横梁上书“人民广场”四个仿宋体红色大字。
广场建成后,一个文工团在此演出了马少波新编历史京剧《三打祝家庄》以及《打渔杀家》等剧目,以后又有文工团来演出《血泪仇》《白毛女》等,观众主要是驻潍坊部队,也有附近居民入场观看。
大工厂迁址蓬勃发展
新修的街道通行后,大型工厂陆续搬迁到新街区,大华机器厂、潍坊造纸厂等都是省内数得上的大型工厂,生产区、生活区、沿街小商铺等一应俱全。潍坊新建街区拔地而起,开启了河东工业区的迅速发展时代。
大华机器厂建新厂区开启一五计划新未来
1952年,在新修街路刚通行时,坊子的大华机器厂率先来此选址建新厂区。新厂区选址在工农路以西,民主街以南,健康街桩线以北。厂区内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沟,宽约20米,深约4米,是原“台潍公路”的进城段。工农路建成后,在草庙子村西南与台潍公路衔接,这段原在大沟中的公路就废弃了。新厂区便从胜利大街以北工农路以西的东关坞墙拆下的沙坝块和土,将其填平。
1953年初,新厂区建设基本完工,职工生活区也已可以启用,大华机器厂便从坊子搬迁过来。此时昌潍实业公司机械厂和山东工学院实习厂并入大华,规模随之扩大。
大华厂原是胶东解放区1946年在威海创建的一座军工厂——裕成铁工厂,后改为“环海铁工厂”。1948年11月迁至潍坊市坊子区,称“华东工矿部直属第八厂”,归华东军政委员会工矿部直接管理,该厂在此期间承担了潍坊电厂3号机的全部配件制造,为保证该机按时投产发挥了关键作用。1951年归山东省工业厅管理后,改称“大华机器厂”。1953年划归中央机械工业部管理,改称“潍坊柴油机厂”。
1953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第一年,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开局之年,潍柴首先在新区建成全市最大的工厂,对潍柴和全市都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1953年秋,潍坊市副市长孙鲁民到潍柴来看望经他批准安排到大华厂就业的李浩昌、高士琦等20多名青年职工。孙鲁民说:“去年我说你们参加工作是为迎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作人才准备,今年就看到你们亲手把一座社会主义大工厂建设起来了。这是你们的光荣和幸福,盼你们扎实勤奋工作,创造更大的新成就……”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表达了对潍柴不断壮大发展的殷切期盼之情。
纸厂、棉纺厂相继建成规模大生产力强
1952年7月,在潍柴西邻,民主街以南,健康街桩线以北,开工兴建鲁明纸厂新厂区,同时在民主街以北建鲁明纸厂生活区,至1953年8月两区同步完工,鲁明纸厂由南郊大崖头村的厂址迁入。昌潍军分区的公益纸厂并入后,形成了山东规模第二大的机制纸厂,1955年改名为“潍坊造纸厂”。
纸厂的高烟囱和联体机房是河东新区最高大的建筑物,与潍柴大片厂房一起,成为河东工业区迅速发展的标志性景观。
1954年,在潍柴北大门对面,民主街以北,工农路以西,体育场路(公安路)以东,建起潍柴的第二生活区大院,陆续建了一批职工宿舍、销售服务部和一个职工俱乐部。潍坊市百货公司在民主街与工农路口西北角建起平房6间,名为“第六门市部”。
其后,开始拆除胜利大街以北,原东关鸣凤门东侧坞墙,填平墙外湾塘,建成了一个东西长50米的沿街大院,内有三排平房,是部队的营房,后来改为“潍坊市工读学校”。第二年,该校建了一座三层教学楼(今鸢飞大酒店处)。昌潍地区供销社在其对面的胜利大街路南建了一个平房大院。
1955年在供销社院南建成潍坊市运输公司外贸车队,其后,在胜利大街以北的工农路东建成邮电所平房8间。在民主街东头,建成乐道院邮电所转角平房5间和1个小院。在民主街路北又建成潍坊市第一个军队干部休养所。
1955年潍石公路定线,在草庙子村以南与潍徐公路(原台潍公路)相交后,为其首端。故河东健康街随之改道,从此路口向西北斜至河西健康街的白浪河崖。此时,潍柴和纸厂的南院墙皆向南扩移至新健康街路北。
同年,在工农路以东,健康街以南,建成潍坊棉纺厂,这是全市第一座现代棉纺厂,也是全省第一座5万纱锭级大型棉纺厂。
公铁联运公路建成福记瓦厂注重绿化
1934年秋,潍县奉令修建公路铁路联运公路线,从南关大马路北头起,沿月河口段南崖,修到拟建的公路桥西头。
1935年公路桥建成通车后,政府一直没有命名,人们就将这座公路桥叫“洋灰桥”了。该桥西头以北约50米处,是一条从白浪河引水入月河的渠道,其首端称“月河口”。
公铁联运公路河西段建成后,开始了路两侧的开发建设。首先建成的福记瓦厂,是潍县第一家机器制瓦厂。该厂重视绿化,办公室、生产厂房、仓库、伙房、料棚等全在树丛中。
在公路与大马路交汇处以东,南关天主教堂东邻,潍县工业工程局建成新址大院,临街2层门面楼,院内设有木工厂、仓库、机修车间、职工临时宿舍、食堂与平房、楼房等数十间。
1948年春,国民党军将公路路北的所有民房全部拆除,建成一道高约5米的土围子,并在桥头建起一个三层的大堡垒。1948年4月27日,潍县城解放后新建立“南关市区马路北街政府”,组织居民平毁了这段土围子和大堡垒,同时将河口这段渠道填平。
南北沙滩恢复繁荣光华剧场上演话剧
在保安桥与大石桥之间的河滩上,是潍县南北沙滩市场。1948年4月的解放潍县战役中,国民党守军放火将沙滩市场焚毁。4月27日潍县城解放后,沙滩市场恢复活跃。在南沙滩的一街第二交通巷路口、二街第二交通巷路口和北沙滩一街第一交通巷口各建起了二层楼房。沙滩市场一派繁荣。
1949年8月14日,一场洪水将沙滩市场淹没,水位距离若飞桥面板底只一米左右。沙滩上,只露着那三座二层楼的顶部。市政府为彻底杜绝水患,以及为市内商贸发展营造更好环境,决定在南关北部一带兴建东西市场与木市街,以便将原沙滩商户全部迁过去。
在奎文门以北约100米处的坞墙倒塌处,新建了一座简易结构的光华剧场。首先到来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了话剧《北京人》《雷雨》等。此后,淄博的五音剧团等也来演出过。
繁华北坝崖商铺林立
白浪河西岸有完善的交通与商贸中心。其中南坝崖把全国,尤其是沪、青、津地区的商贸亮点吸收过来,被誉为“潍县的小上海”。北坝崖一代街市纵横,自古繁华,商铺比肩而立,货物种类齐全,十分闻名。
南坝崖被誉为小上海相传铁牛镇水有灵性
朝阳桥(今亚星桥)以南的白浪河西岸,是1933年在一片荒凉的河崖上建成的商业区。这是时任县长厉文礼综合整治城中心区工程中的一项。它使新兴的南关大马路、南门市场与中山大街、东关大街、沙滩市场、北坝崖、东北关等各商贸街区连接起来,形成城区完善的交通与商贸中心。南坝崖街把全国,尤其是沪、青、津地区的商贸亮点吸收过来,当时被称为“潍县的小上海”。1948年4月的解放潍县战役中遭到国民党军严重破坏,全街房屋被烧毁。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帮助下,这里很快恢复了活力。按市政府规划,将南坝崖街、东城墙一并拆除,于1954年建成宽阔的和平路,成为市中心第一条南北大通道,也是第一条滨水景观大道。新型的新华书店楼、医药公司、委托商店楼、人民照相馆楼、上海理发厅、五交化工、食品公司、百货大楼等相继建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新型城市商贸街区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
铁牛是老潍县的一个镇水古物。据乾隆《潍县志》载:“铁牛在城东南文昌阁下,卧白浪河西岸”。民国《潍县志稿》载:“铁牛在城东南文昌阁下白浪河西岸,不知创于何时,康熙志失载乾隆志列为古迹,当非近代之物,光绪中旧物残破,邑人铸新者易之……”
据传说铁牛有灵性,每当洪水涨到它的口部,他就发出强烈的叫声,一边提醒人们洪水来了,一边镇住洪水,使水位下降。后来有人破坏潍县的风水,把铁牛的头砸破,盗去其中的宝贝,铁牛就不再叫了。
1948年时,笔者看到一个完整的铁牛,头向上扬,体态祥和地卧在“快活林”游乐场南一个大院里,后来被收入潍坊市博物馆。
1955年,石砌河堤建成后,在河堤内河崖柳林中,潍坊人用铸铁制作了一头仿真大铁牛,头向南,立于方石砌筑的底座上,以慰对古铁牛的思念。
北坝崖一带自古繁华店铺比肩而立货物种类繁多
在朝阳桥(今亚星桥处)与大石桥之间的白浪河西岸,是潍县最早最大的商贸中心之一。
古时候,这里地处华北地区与胶东半岛之间,陆上交通干道的白浪河渡口处,是潍县与外地经贸文化交流的最佳区域。包括北坝崖、保安街、铁匠市、窑货市、炭市、老驴市、木市街北大路、大石桥头等诸多街巷在内的这一带街区是与北沙滩集贸市场紧密结合的集市。
老驴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牲畜市场,内蒙、关东、华北等各地都来此交易。每逢集日,各街市摊点密布,非常拥挤。颜料店、乐器店、药店、油漆店、布店、绸缎店、染料店、绣货店、食品店、各种肉食店、百货店、饭店、旅馆、浴池等等应有尽有,店铺比肩而立,形成繁华的街市。同祥绣货店是华北最大的绣货供应商,在各地设有分号。资金雄厚的义德栈设在保安街上,其经营范围遍及省内外。福聚祥茶庄、万和堂药铺、福兴饭店、博济堂药店、如意村饭店和复兴馆等都是有名的商铺。
木市街上的鸿顺竹木器店,门面是三间二层京津式铺面楼,前墙左、右、上三面饰以镂空雕花板,涂有红、绿、黄三彩,十分夺目。店内竹器、藤器、木器、红木家具品种众多,还可按图样加工定制、批发零售,规模宏大;同街的大同油漆店为四间二层铺面楼,二楼上店名旗迎风飘扬,店内国产、进口油漆品种齐全,水胶与鱼鳔等粘合材料储备周到。
保安街北头闹市中有座关帝庙,初建于何时未见资料。清顺治十二年(1655)陈调元在庙院中建送子观音庵,据《潍县志稿》记载,清康熙三十年(1691)关帝庙重修过。清雍正五年(1727)在其中增建刘猛将军庙。庙院有三进院落,后院门内塑有骏马两匹,各有马夫,神采奕奕,威武雄壮。主殿雄伟,内塑关公坐像,上挂“协天大帝”,右院大殿宏大,配有两侧阁楼,匾曰“笑逐颜开”。这里曾经香火鼎盛。
清光绪三十年(1904),胶济铁路通车后,潍县经济交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对外交往途径转向城南,东北关一带渐渐变为居民区了。
清明节妇女转秋千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朝阳桥(今亚星桥处)以北、小石桥以南靠近东关坞墙处的白浪河滩是举办转秋千活动的传统区域。在清明节众多的传统习俗中,潍县人“打转秋千”最是刺激。
届时,潍县商会出资,搭一个高大的转秋千架,粗大木柱高十几米,顶上插一面红旗。高约1米的主柱下段绑几根横杠,供推转者扶用。主柱周围有多根斜杆支撑的秋千架子,绑扎牢固,铺有厚木板,以保持主柱的稳固。架旁有宽阔的斜梯供人上下。再往上是“老鸹窝”转秋千的座位。转秋千的座位多少,以伸出木杠多少而定,8根就是8个座,16根就是16个座,但到最后的精彩
活动期为3天,第一天俗称“一百五”。黎明即有青年妇女来占座。锣声一响,秋千徐徐转动,锣声加快转得也快。郑板桥有诗:“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百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第二天是“寒食”。来打转秋千的人多数带着“寒食”,即面饼和熟鸡蛋,送给打锣的人,这天更为热闹。
第三天是清明,转秋千的高潮。上午妇女们轮流体验转秋千的乐趣。到中午时分,所有在秋千上的妇女必须下来。上面的座位只剩8个,其余的都拆除。此时由男性青壮年坐上,一些训练有素、身怀绝技者登上顶端表演“拔旗”。他们身轻如燕,敏捷攀爬,最先拔下红旗者为优胜。优胜者要表演一些高难动作,名“打故事”。如“童子拜观音”“鸭子浮水”“二郎担山”“凤凰展翅”“陈掸睡觉”等等,现场人山人海,直到傍晚人们才乘兴而归。
那几天,天空中各种风筝争奇斗艳,高大的转秋千上各种惊险动作轮番上演,河滩上人潮拥挤,声浪鼎沸,十分壮观。有位研究各地转秋千的学者曾说:“在全国各地的转秋千中,唯山东潍县的登峰造极”。
治河道完成百年大计
白浪河一方面方便两岸饮水、灌溉,水运带来发达的商贸,带动渔业发展;一方面又以无情的汹涌洪水将两岸富饶之地淹没。自古以来,白浪河河畔福祸相依。历代河道治理均为当局者的一件大事。直到解放后,在省政府的组织下,白浪河才得到了彻底的治理。
灌溉水运养育两岸洪水凶猛墙倒屋塌
白浪河哺育了两岸人民,一为灌溉,天旱时汲水救活农作物;二为水运。历史上白浪河水深床宽,春、夏、秋三季,舟船往来,渤海水产从白浪河入海处溯运八十里至县城东关码头,东关成为鱼虾蟹批发销售市场,因而潍县城人自古就喜食海鲜。东北的高梁等亦从此水道来潍;三为人畜饮水。四为白浪河水产多,两岸渔者大受其利。
白浪河其害,则是洪涝之灾。清刘以贵在《重修白浪河堤记》中说:“大雨行时,水势奔腾怒号,墙倒屋塌,人或为鱼鳖”。清乾隆《潍县志》中则记:“沿途河水高垫,河肆流”,“流沙淤平,水没良田”。清顺治四年(1647)秋大水,淹没县城与东关圩外的各关厢;康熙七年(1668)六月十七大水,又发生地震,二灾并行,毁房屋五千余间。白浪河近堤处,平地开裂,黑水四溢。类似记载还有5次之多。
1914年发洪水,各关厢大部被淹。杜家杜东头的碾砣子竟被冲出半里路。
明代官员重视河防河堤建设逐步提升
据《潍县志稿》载:“唐大足元年(701)北海令窦琰穿渠引白浪河水溉田”,这是有记载的对白浪河最早的开发利用。
《宋史》载,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潍州事扬采开白浪河”,一面疏浚河道,一面兴修水利以灌农田。《明史》载,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夏,修白浪河堤。
明代潍县地方主政官员对城区河防益加重视。明正德七年(1512)莱州府推官刘信特别为防洪而加固东城墙;明万历十五年(1587)潍县知县张向达在东城外白浪河西岸建河堤,称“坝崖”;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知县郭增光首创建白浪河坝,位于城东白浪河由东来向北拐的水流要冲处。明崇祯十二年(1639)知县邢国玺将土城改建为石城。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知县李景隆发现建于百余年前的“郭公坝”已崩裂,拟定了发动捐款重建河坝的方案,历时两个月重建原坝,挖土时意外挖出清泉一股。清道光二年(1822)县令吴梯历时八天,重建大堤。据记载,清代对白浪河下游各支流也进行过治理。
洪水来袭市区受灾解放以后加大治理
1949年8月14日上午,白浪河洪水汹涌而来,洪峰仅比若飞桥面低1米左右。沙滩市场全被淹没冲毁,奎文门以北约100米处坞墙崩塌。洪水过后,沙滩市场淤泥厚达半米。潍坊市政府当时决定,在南关北部建设新的东西市场和木市街,安置原沙滩全部商户。
1950年3月,市政府组织河道疏浚、造土坝,在汛期前完成。
在河东岸,自洋灰桥至保安桥间,在坞墙外筑成宽约10米的土堤。在保安桥至若飞桥之间,造宽约30米的土堤。在若飞桥与大石桥间,挖北沙滩二街以西泥沙培到坞墙外,成为宽十米的土堤。同时将奎文门、庆成门、耀武门等路口砌筑为水闸,通济门外也砌石成为水闸。
在河西岸,培起了从民主街到洋灰桥,再到保安桥,到快活林,以及从北坝崖北头到大石桥等四段顶宽5米的土堤,使城区段泄洪能力达到每秒950立方米。
1951年8月7日,一场特大洪水来袭,白浪河、张面河、虞河连成一片。坝崖街上水深达3米,从洋灰桥西头沿胜利大街向西形成一条河道,水深3米左右。新建的东、西市场、市场大街以及南关北部、西南关、北关、东北关等全部被淹。
东关靠河各门闸板虽已装上,但洪水从板缝中向里喷射,其它各门虽已用沙袋屯门,但升曦门因正在拆除作业未堵上,被冲坍塌,东关内部分街道受灾。
洪水退后,东关各门闸板彻底加固。河西岸,在民主街东头、洋灰桥头、保安桥头、通济桥头、大石桥头的土堤坝口都建成石砌水闸。并将土堤向南延长到人民公园,向北延长到张家庄北。此后,随着河道治理的新规划,逐步将土堤加高加宽,全砌筑为石堤。
城区北段有序治理二十万人参与施工
白浪河城区段以北,自则尔庄始有土坝,年久失修。1949年的洪水,使中、下游堤坝漫溢决口53处,被淹没良田30多万亩,大量村庄民房被洪水冲毁,浸没倒塌,灾情十分严重。
山东省将白浪河中下整治工程列为全省第二大重点河道治理工程,由省水利厅负责工程设计和工程监督,责成昌潍地委专署具体组织施工,与生产救灾总的任务密切配合,要求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全部工程任务。
由昌潍地委、专署、省胶潍水利工程处组成“白浪河中、下游整治工作委员会”,简称“总指挥部”。由专员赵笃生任总指挥,地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人三任政委,于1950年3月成立总部办公室,设于潍北县安固村,立即开工。同时,各县组织修河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县委副书记任政委。
该工程从潍县、潍北、昌乐、寿光、昌北、昌南等几个县调集14万人。还有担任后勤供应的数万人支援队伍,共计约20万人齐上阵,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治河工程。
白浪河中游整治工程,第一阶段由潍县出工2.1万人,潍北县出工2.33万人,筑堤2.42公里,挖河长度1.64公里,土方108.8万立方米。第二阶段于1951年4月24日开始,潍县出工600人,潍北县出工300人,先后完成培堤任务1.2公里,编篱护岸1公里,三合土护岸1500立方米。
1950年5月,白浪河下游整治工程开工,指挥部设在大湾口村。该工程南起潍北县后岭村,北至牟家河埠村,在长达32公里的河道上,聚集了14万人施工,真是人山人海。挖河长度15.8公里,疏浚32公里,设计洪水流量每秒1420立方米。大圩河改道,新挖长度10.4公里,设计洪水流量每秒500立方米;小圩河改道,新挖长度3.2公里,设计洪水流量每秒120立方米。
全段工程中新建排水洞6座。
施工期间,中央水利部长傅作义在省府领导陪同下,到安固村前工地视察。他在肯定工程进度质量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质量是百年大计,并要求工程完成后,沿河要立即建立防汛队伍,备足防洪抢险物资,以确保安全度汛。
许世友曾驻军东常寨
白浪河西岸流传着唐太宗渡河遇龙爪状槐树的传说,龙爪树村也由此得名。华疃村曾是潍北抗日基地之一,解放潍县时,许世友曾率队驻扎在东常寨村。白浪河上的安固桥建于乾隆年间,几经大水冲毁重建,解放后安固桥以北新建一座坚固的石板大桥,为两岸交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唐太宗在河畔晒龙袍龙爪树传说流传至今
龙爪树村在白浪河西岸、张家庄以北6公里处,村中有棵著名的古树龙爪树,已有近1500年的历史了。民国《潍县志稿》卷载:“龙爪树……古之倒垂槐也。相传唐张亮东征高丽时,遇雨,曾晒甲于此。”此树的传说除了“张亮晒甲”,还有一个唐太宗晒龙袍的故事。
传说唐太宗东征高丽取胜后班师回朝,过白浪河后决定在此驻扎三天休整兵马。岂料霎时大雨倾盆,把太宗及将士战袍上的泥污冲洗干净,接着天空又云开日出。太宗脱下战袍就地晾晒,战袍竟轻轻舞动,像有什么东西向上顶,众将士目瞪口呆。唐太宗将袍迅猛揭起,见一棵龙爪状的幼槐渐渐长高。太宗喜不自禁,连呼“龙爪也”。此后太宗继续西行,一路风调雨顺,到达长安后即颁旨令潍州府保护好这棵树。此树便被人尊称为“龙爪树”。
上世纪50年代初,笔者专程来看此树,见其老态龙钟,干上粗纹深裂,巨大的枝桠由几根石柱支撑,伸展着昂扬的身躯,其雄姿令人肃然起敬。
华疃村里组建七支队为潍北重要抗日基地
华疃村是白浪河西岸一带最大的村庄,村内有五条东西街,村周围建有土围子。村中有500多户人家。每月逢三、八是华疃大集,商贸活动繁荣发达。
1938年1月8日,日本侵略军进逼潍城。中共山东鲁东工委书记季方华来到华疃,召开组建抗日武装会议,宣布建立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1月10日,日军进驻潍县城,山东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潍县县长的厉文礼率军进入安邱山区,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中共鲁东工委决定立即起义。
1月27日拂晓,300多人在蔡家栏子村竖起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大旗。其后在潍北、昌北一带展开了游击战争。后来七支队编入八路军山东主力部队,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东常寨为统帅部驻地为解放潍县做出贡献
东常寨村在潍县城以北18公里处的白浪河东岸,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村庄。全村被密林覆盖,潍县战役时我军还不能控制空域,对空中荫蔽是首选。
村庄方圆九里,周围建有土围子,四面设寨门,战乱时更夫值夜。西寨门最壮观,门外是白浪河石桥形成的大坡道,寨门建在河堤之上,高耸巍峨,颇有雄关要塞之势。古树参天浓荫蔽野,其中一棵巨大的古杨,七八个人才能合抱,高大的树冠十几里外都能看见。
1948年3月31日晚,解放军山东兵团领导机关的先头骑兵团从四个寨门同时进村。随后,满载武装的美制大卡车隆隆驶进,后边无数机动车排出几里外,拥挤的车队旁有慢慢穿插而行的小汽车、吉普车、摩托车等,浩浩荡荡开进村来。
司令员许世友和参谋部住进了街西头路北一个普通农家的院子(此院是国民党军政部军医司少将主任孙同书的家)。政委谭震林和政治部住在街东,书记曾山住在街南。
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不但有山东兵团司令部的全班人马,还有从西海军区过来的华东局财委一批干部和准备接管潍县城的潍坊特别市委、市政府的一套班子和一些工作组、宣传队等。
战役进行期间正值三春大忙,指挥部在攻城激战的情况下,还安排了驻地官兵助农事宜。各部人员轮流助农,帮农民打水,清扫院子和街巷,帮着出粪并运到地里,撒肥、耕地、锄地,样样都干,并干得很好,受到村民的爱戴。
1948年4月25日,潍县西城解放后,许世友决定立即迁至潍县西城就近指挥东城作战,并开始接管工作。部队离开时,全村老幼皆来送行,恋恋不舍。
东常寨村为解放潍县作出了重大贡献,总指挥部驻地被列为潍坊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安固桥多次遭冲毁解放后改建为大桥
安固桥位于寒亭安固街西附近的白浪河上,在潍县城大石桥以北17.5公里处。这里是古东西官道过白浪河的重要渡口。据清乾隆《潍县志》记载,清乾隆四年(1739),潍县知县赖光表见此渡口繁忙,便首先捐俸,倡导募捐在此建桥。这一带乡绅纷纷响应,很快就建成了一座21孔、长65米的石板大桥,名“通济桥”,俗称“安固桥”。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八月发大水,将桥冲毁,孙家杨孟村“东岳庙”的道士洪广化缘重建。光绪十四年(1875)大水冲毁了桥东头两孔,后由“福圣院”僧人道济化缘重修。1930年再次大水,安固桥又遭冲毁,县政府出资重修。1949年7月安固桥中再次损毁,潍县政府出资重修。
1950年,昌潍专署组织的白浪河中下游导治工程中,将大圩河下游改道在后岭村北,安固街以南汇入白浪河,使新建的白浪河两岸堤坝间河道宽达200米。安固桥处在河道中间,靠桥两头的土码头到河堤上。土码头不断被水冲刷,成了河中危桥。
1953年秋,潍县人民委员会为迎接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五年计划的开始,决定在原桥以北新建一座65孔、长205米的石板大桥。其主料石材来源,一是拆除原桥选出有用石材,二是从乐埠石场采制。工程于9月初开工,计划到春节前完工。
施工中,桥基沙坝必须“干场作业”的条件多次无法达到,面对这一技术难题,县人委请来了生建厂的桥梁专家潘云亮。他依据在现场挖掘测量所得到的数据,提出挖掘导水沟的路径深度、宽度以及挡水坝的高度厚度等一系列技术措施,使工地达到了“干场作业”的条件,桥基打桩打沙坝的工序得以顺利完成。由于全体施工人员精心操作,艰苦实干,主动协作,终使大桥工程于12月初全部完工,经检查验收合格,为两岸交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渔业海盐养育一方人
别画湖风景优美,曾是白浪河入海的必经之地。白浪河入海处,在渤海莱州湾南岸,附近有多条河流入海,水质肥沃,饵料充盈,渔业资源发达。白浪河入海段的近海滩涂,则是世界上最早的海盐产地之一。
别画湖如展翅蝴蝶白浪河曾由此入海
据《水经注》记载:“白浪河经北海郡东入别画湖”。明万历《潍县志》载:“白狼河在县东门外。源出擂鼓山,北流八十里,由别画湖入海。”清康熙《潍县志》则记载:“白浪河在东门外,北流直入北海。”此时的别画湖,已不是白浪河入海的必经之处了。
据相关资料,距今5000年前,渤海莱州湾南岸海面上升到现海平面以上两三米,出现全新世高海阶段。随后海面又经过数次幅度较小的升降变动。基本趋势是海面下降,湖与海湾隔离,退居内陆,并在入注河流持续淡化下逐渐演变成为淡水湖,形成了莱州湾南岸的古湖泊,如别画湖、黑冢洼、巨淀湖等。
别画湖,又名“别河湖”“别化湖”“朕怀湖”“蝶湖”。据说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山东沿海,在湖边筑台祭海。始皇登台远眺,望见烟波浩淼的别画湖,不禁感慨万千,故赐名“朕怀湖”,谓此湖在我心中之意。据说从高处看全湖,很像一只展翅的大蝴蝶,故亦称“蝶湖”。
白浪河出入别画湖的主水道水深流急,最深处达数丈,一直是河海航运的主航道。
据《寒亭区志》载,“明中期白浪河向西改道,不再进入别画湖,而直接入海后,流经几个码头村的水量大增”,形成了以卢家码头、于家码头等为中心的货运码头集中区。这里舟船云集,整日忙着粮食、盐和水产的航运。
别画湖逐渐分解为永安湖、高家洼、莲花坡、常寨洼、黄荞洼等,到民国时期,这些浅湖洼地也尽消失成为沃野良田。
别画湖区曾风光优美,物产丰富。晚清潍县名士陈恒庆所作《谏书稀庵笔记》中《滩涂》一文,是他激情之下对别画湖末期自然风貌的真实写照,观之令人对别画湖产生无限的向往。
如今,禹王台一带正恢复和开发万亩禹王湿地,潍北当年的原生态自然景观有望重现。
渔业资源得天独厚历代居民以此谋生
白浪河入海处,在渤海莱州湾南岸,附近有多条河流入海,水质肥沃,饵料充盈。又因此处为细沙淤泥海底,水浅浪小,光照充足。每年春,有大量鱼虾等海洋生物,从南方海域回游来此产卵。绵延上百里的海岸线和宽阔的滩涂,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
据相关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就已从事着渔猎活动。这一带是我国原始海洋渔业的发祥地之一。
自3000多年前,姜太公在营丘创建齐国后,就在此推行其“兴渔盐之利”的经济国策,促使这里的渔业有了更大发展。
据《潍县志稿》载,“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北海出大鱼,长六丈高一丈四”。说明此时渔民在海上作业频繁,此大鱼的搁浅能被及时发现。
据寒亭区有关资料,明中期白浪河改道后,渔船在卢家码头、于家码头等五个码头靠港。经多次洪水泥沙沉积,河道变浅。渔船改在央子、固堤场等沿河村庄停靠。此后,河道不能进出较大渔船了,又改到了“卸货台”停靠。此“卸货台”不是人工建造,而是突入海中又离岸较近的一处高地,大量渔船在此装卸,就被叫成了“卸货台”了。
据《潍县志稿》载,“潍县渔业在北乡滨海之处,蔡家央子庄有渔户五十家,渔船七条,烽台庄有渔户六十余家,渔船七条。鱼类有梭鱼、黄花、黄姑、大虾、梭子蟹等,行销于附近与潍县等各地。渔户制鱼需盐甚多,但无渔盐之规,故皆用食盐。由于食盐价格日昂,渔户甚感困难。”这一记载,即说明当时白浪河入海处渔业规模,又记载了当时渔业面临国家政策造成的困难。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渔业生产的措施。潍北县人民政府曾对卸货台进行加固、维修和道路修建等,并放开渔业用盐,促进了渔业的发展。
白浪河入海滩涂自古产盐是世界最早的海盐地之一
白浪河入海段的近海滩涂,是世界上最早的海盐产地之一。
据说在远古时期的炎帝时代,夙沙氏部落就在这一带进行煮制海盐。夏商之际,这里产的海盐成为当时青州的贡品。3000多年前,姜太公在昌乐营丘大力推行“兴渔盐之利”的国家政策。齐相管仲创始盐业专卖,使海盐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秦统一中国后,齐地盐业依法开放,使海盐生产有了更大发展。
汉中元二年(前148)北海郡(或国)首次在白浪河西岸的固堤场.设盐官缉私。元至正十二年(1352)在固堤场设巡检司,配有武装士兵,缉私护盐。明末清初发明了利用太阳光晒盐,后来全面发展盐田,海盐产量大幅上升。海盐是历代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缉私反缉私的斗争层出不断。百姓不能用民盐,只能用官盐,而官盐售价是民盐的24倍。这一错误政策导致渔业衰退,民愤激烈,直至清光绪14年(1888)的“奉政府令裁撤盐滩”。
1920年,潍县奉令复滩晒盐,设盐业公所。1930年又发生盐警打人事件;1934年潍县强行“耕滩填井”,盐田被迫停业。
1941年潍县五区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发展盐业生产。1950年1月,省盐务局又令潍北盐业停产。直到1957年1月,根据国务院令,恢复了“央子合作社盐场”,从此盐业生产才走上了康庄大道。
白浪河源头河道地貌大改期望母亲河得到妥善保护
2014年秋,笔者重访打鼓山和白浪河源,山形和山前孟家峪村及村东还是当年的地形,其余地貌多面貌皆非。
现在山上有了不少农田,原水道中杨树已成行成林。人们在山岭上开挖沟渠,以便一旦有了山泉和地表水,就顺新沟渠向指定的地方流。现在不但白浪河主河道源头地表形状改变了,孝夫河、金钗河、顺阳河、北董河等支流源头与河道变化更大,或已湮灭无迹,或部分填平,或改直。
人类的活动不可避免地改变着地形地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